学校要闻
学校正式启用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锤炼学生劳动品格
发布时间: 2025-05-22
浏览次数: 314次
发布部门: 教务处、劳动与国家安全教育中心
撰稿:金思瞻
摄影:学校新媒体中心
初审:戴驿蕴
复审:金思瞻
终审:王丽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强化学生劳动观念,培养实践能力,学校于2025年5月18日下午在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举行了如火如荼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宣告着学校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正式启用。校党政领导班子、15个二级学院的330名学生代表及学院领导和部分返校校友齐聚现场共同参与。这一举措是学校在贯彻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方针上迈出的坚实步伐,也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学校党委书记、理事长廖立国引用了一首古诗,引导学生从劳动中感悟道理。他指出,劳动要如插秧般“稳扎稳退”,进而锤炼耐心与专注力,“越想快,就会在泥地陷得越深”。他特别强调,要将劳动经验转化为标准化课程,每块田地要配备技术导师,手把手传授实操经验,田间还要立起“学院责任牌”,才能让劳动成果可追溯,让责任意识可视化。
学校党政领导参加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在基地劳动技师和学院思政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分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水稻区由美术设计与建筑学院的30名学生体验传统插秧,感悟“手把青秧插满田”的艰辛与喜悦;果树林由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智能制造与航空学院的120名学生实践果树栽培技术;菜园区由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学院、金融与贸易学院、物流管理与工程学院的90名学生完成时令蔬菜育苗、施肥、播种劳作;大棚区由大数据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健康学院、体育科学学院4个学院的60名学生开展除草生态维护。从稻田区的插秧到果树区的种植穴开挖,从菜园区的育苗、施肥到大棚区的除草工作,各二级学院分区域协作,不仅让学生提升了动手能力,更深化了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充分展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现场
在此次劳动实践活动中,学校同步上线了劳动教育数字化管理平台。该平台由大数据学院师生团队自主研发,实现课程预约、考勤记录、成果评价、学时认证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支持学生自主申报志愿活动并实时提交实践报告。教师可通过平台动态跟踪指导,显著提升劳动教育的规范性与灵活性。
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现场
学校构建了“校内+校外”双基地联动和“1+4”劳动课程模式,其中校内基地占地180亩,规划有二十四节气实训室(太空仓)、大棚区、药食同源种植区、稻田区、菜园区和果树区等多个特色种植区域与实训设施,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劳动实践空间;校外基地则拓展障碍越野区、定向越野区、林野教学区、野外生存区、中草药种植区等场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劳动体验。这种“双田园”布局既强化了劳动教育的深度,又拓宽了实践教学的维度。未来,基地将开展药材有效成分检测、优化设计改造农耕工具、农田艺术装置设计等学科融合特色项目,实现劳动与学术双丰收;开展“稻鸭共作”“米酒酿造”等节气活动,让劳动成为文化传承的课堂。
各二级学院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此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正式启用是劳动教育服务体系升级的重要契机。学校将持续优化基地管理与服务,继续深化“五育融合”,实现“以劳促学,以劳育德”,践行“劳动+节气+学科”特色模式,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育人品牌,让每一位学子在四季更迭中读懂土地,在躬身实践中收获成长。学校将以创新实践回应时代命题,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修课”,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筑牢根基。
各二级学院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