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新闻  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美术设计与建筑学院非遗工作室访中山陶艺菊城陶屋

发布时间: 2025-04-23 浏览次数: 411 发布部门: 美术设计与建筑学院
撰稿:美术设计与建筑学院 摄影:美术设计与建筑学院 初审:冯小桃 复审:黎海楠 终审:吴卫光

4月18日,美术设计与建筑学院非遗工作室师生在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黎海楠,院长助理叶振艳,学工办老师冯小桃、谢行发、冯宇婕三位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小榄“菊城陶屋”,开展岭南陶塑技艺传承调研活动。这座由省级非遗传承人何湛泉于1983年创立的陶艺基地,以“古法新承”为核心理念,为当代非遗活化提供鲜活样本。为深耕传统文化,拓展引领广度。通过田野调查,挖掘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路径,为文化遗产课程开发积累实证案例。

在中山小榄这座菊城深处,藏着一座用泥土书写历史的艺术空间——菊城陶屋。这里不仅是岭南陶艺的活态博物馆,更是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陶屋,以本土红泥为魂,将小榄菊花文化与千年陶艺相融合,独创菊纹陶器,每一道裂釉纹路都似绽放的菊瓣。步入展厅,从宋代龙窑残片到当代创新器皿,陶屋用3000余件藏品诉说着泥土与火的艺术史诗。

菊城陶屋

菊城陶屋由省级非遗传承人何湛泉大师于1983年创立,是广东省重点非遗保护单位,专注于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因品牌定位是延续仿古⻛格⽽⼩榄旧称“菊城”,故取“菊城”⼆字开头;因为出发点是以研究陶艺为⽬的,更倾向于规模不超过20⼈的⼩团队秉承“重质不重量”的理念去⽣产,故定义成陶屋。

“菊城陶屋”门口前摆放着一堆泥土,让人不经的好奇,何老师解释说:“石湾有句俗语,‘独土不成陶’。意思是说,不能用单一的土来制作陶塑瓦脊,要把含有不同金属元素和矿物质的泥土,比如白泥、黑泥、红泥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起来,才能成为制陶的原料。”

参观现场

参观现场

在何老师的带领下,参观队伍一行人深入了解了菊城陶屋的运作情况,不仅实地参观了烧窑的现场,近距离观察了陶器烧制的过程,还仔细参观了作品展示厅,欣赏了琳琅满目的陶艺作品。菊城陶屋内的制陶流程一气呵成,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区域和专业的人员负责。从炼泥、塑形、修坯、上釉,到烧制,每一步都需要精心操作,才能制作出精美的陶器。

参观现场

参观现场

座谈会

合影留念

参观“菊城陶屋”后,我们来到了不远处的玅灵宫,玅灵宫屋脊的修缮由“广东传统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广东十大工匠何湛泉承造。参观期间何老师带领我们辨别“菊城陶屋”的作品,欣赏并不断学习非遗文化。

漫步在玅灵宫斑驳的屋檐下,仰望着何湛泉团队修缮的陶塑瓦脊,那些历经百年风雨依然鲜活的龙凤纹样与菊花浮雕,正与展柜中泛着釉光的菊纹陶器遥相呼应。菊城陶屋用四十年光阴证明:当匠人的指尖摩挲过掺着菊瓣的红泥,当古法龙窑腾起青烟,岭南大地的文化基因便在这揉捏塑形间完成代际传承。那些陈列在展柜中的陶器,既是凝固的岁月诗篇,更是流动的文化血脉,在火与土的永恒对话中,续写着菊城永不褪色的记忆。

参观现场

合影留念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