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专业  专业介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专业定位


劳动与社会保障(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专业代码:120403,隶属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本专业是劳动科学专业群中的基础性本科专业,以民生福祉为核心,劳动者保障为重点,适应传统劳动人事管理体制变革及现代民生保障事业发展的实践需求。本专业以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主要研究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专业及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专业,校级重点学科,按一流本科专业标准发展建设。


培养目标


立足于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创新性应用型大学的总体目标,本专业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际视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专业学生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方法,通晓中外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具有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基层街道社区等从事社会保障政策与服务、劳动就业、人力资源管理、保险金融和社会服务等工作。


培养规格


一、学制学分

本专业学制4年,在校修读总学分不少于160学分,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二、知识要求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创业基础、就业指导等通识类知识;掌握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三、能力要求

掌握公共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和实际技能,熟悉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术前沿及发展趋势。

四、素质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诚信、友善、守法;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外语能力,能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习研究能力。


课程体系


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三大育人平台”协调联动,构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主干学科:公共管理、经济学、社会学。

二、课程结构:公共基础、通识类课程组群;学科基础课程组群;专业课程组群;综合实践组群。

三、核心课程: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社会保障概论、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政学、社会研究方法、风险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学等。

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公共实践类课程和环节:军事训练、校规校纪与安全教育、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Ⅰ-Ⅳ、课外培养;专业实践类课程和环节:社会调查与实践、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程实验实践。


师资队伍


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双师型教师7人,博士(含在读)14人。教师主要来自社会保障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领域,从事社会保障理论、社会政策、社会治理、民生福祉、金融与风险管理等学科相关的研究领域,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出版多部专著、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教学条件


本专业依托学校公共实验室及学院专业实验室,拥有珠海市健康城市研究基地、珠海科技学院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研究中心等3个科研平台,具有社会保障、公共管理、风险管理、商业保险等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及社会调查及统计数据分析等软件;建有 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1个校外实习基地和 5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并与人社部门、卫健部门、民政部门、街道社区、社会团体及企业等主体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已建成《公共财政学》省级精品课1门,《公共财政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校级精品课3门,具备较好的科研、实习实训、理论及实践教学条件。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50000多平方米,提供了充足的文献资源。学校建有校园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支持保障。


图1:仿真模拟实验实训教学软件

图2:仿真模拟实验实训教学

图3:实习实训与产学研合作活动

图4:实习实训与产学研合作活动


专业特色


一、专业特色与毕业生专长

本专业以“实践+创新”为培养特色,通过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嵌入式实践教学平台,引入社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高校与社保实务部门“协同融合”的联合培养模式,依托科研课题与学科竞赛进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依托科研课题与学科赛事进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培养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通晓中外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的高素质人才。

二、就业领域和就业前景

专业毕业生去向大体分三类:一是进入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士学位;二是进入各类政府部门,成为各级政府公务员或政府雇员;三是进入企事业单位、社区及社会组织工作。毕业生考研考公率高,2021年考研国家线通过率44.4%,公务员考试通过率超过10%;毕业生主要分布于粤港澳大湾区及省内各县市,就业的专业相关度较高、行业覆盖面广,毕业生凭着良好的综合素质广受赞誉。


荣誉获奖


经过系统培养,专业学生具备较深厚的人文科学素养、科学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多名同学在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类比赛以及其他各类课外竞赛中屡获佳绩。此外,专业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所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及专著、社会服务等方面也获得较好的社会评价和多个奖项。


一、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图5:广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 

图6:广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

 

图7: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

 

图8: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

图9:“创青春” 广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二、专业学生的各类课外竞赛获奖情况

 

图10:课外竞赛获奖:

图11:课外竞赛获奖


三、专业教师的各类获奖情况

 

图12:教师专著成果获奖

 

图13:教师研究报告获奖

图14:教师研究报告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