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专业  专业介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专业定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依据国家“十四五” 发展规划和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对新能源的巨大需求和产业布局,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19年新增特设重点建设专业。为适应当前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专业立足珠海、服务湾区、辐射全国,由化学、材料、物理、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研究、设计、制备与应用为人才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系统扎实的材料学基础理论,全面掌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设计原理、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等专业理论与技能,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具备社会责任感,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健康身心和良好人文科学素养,拥有团队协作精神、有效沟通和表达能力;能够跟踪领域前沿技术,从事新能源领域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具有国际化视野,拥有自主终生学习习惯和能力。


培养规格


(一)学制学分:4年 165学分;

(二)知识要求:具有坚实的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和外语基础,新能源材料、化学电源与光伏发电等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实验实践技能;

(三)能力要求:掌握材料性能、结构与制备处理技术理论和运用能力,掌握电池器件和系统设计与制造工艺技术;能适应在锂电池材料、光伏电池材料、储能材料及其相应新能源器件等相关产业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工艺和器件设计以及科学研究等相关工作;

(四)素质要求: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需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具有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在多学科多文化环境中工作。


课程体系


本专业依据材料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及国家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培养要求,注重新能源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适应多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研究技能的协同育人方式,包括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等。其中,核心课程包括电化学原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现代研究方法、材料分析等;特色课程包括新能源材料、化学电源、电化学应用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及技术、储能技术及应用等;每1学科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验课;实践课由公共实践类和专业实践类环节相结合。


师资队伍


(一)数量和结构:教师20人,在校生178人。高级职称55%,具有博士学位80%;

(二)教师背景和水平:教师队伍中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2名,具有多年材料、化学和能源领域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教师大多毕业于985高校,有承担科研和工程项目经历。实验员具有硕士学位并具有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经验;

(三)实践教学师资配备:实验教学中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10人以下,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人数5人。


教学条件


本专业依托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学院和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拥有完整化学、化工、能源、材料类仪器设备。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实验设备更新机制健全。下设基础化学实验室、新能源专业、综合实验室、设计创新实验室。其中基础化学实验室总面积约2100,包含相关教学仪器设备500余件,总计550余万元;新能源专业、综合实验室总面积约162㎡,拥有先进的能源材料检测分析与器件制备类仪器设备44台,总计140余万元;设计创新实验室面积共计600㎡,学校投资近600万元,配置各种精密仪器100余件。


新能源专业、综合实验室

与格力、冠宇等10余家知名新能源企业进行合作,在课程建设、双师培养、本科生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发展;实习大纲、实习内容、考核方法齐全,合理、可行;全部教师都参与实习带队,指导教师都具有承担国家、省、部、市级科研项目的经历,具有在研纵向和横向研究课题。


专业特色


以锂离子电池、光伏电池和生物储能材料与器件制备为主要培养方向,建立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并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的闭环式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分类培养模式,健全导师责权机制,注重培养环节,完善奖助体系,实施教育创新计划,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试行导师制学生培养方案,实施与企业合作培养、联合培养以及产学研结合培养三种并行培养模式;设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开设学科交叉课程,教学过程加强学科交叉思维训练;针对专业实践,突出创新性,注重推进产学研结合;构建学位论文全过程监控体系;定期举办专题论坛,探索开放、融合、创新、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

发展前景: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泛,可在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从事生产、质量检测和新技术开发工作,也可在企业和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也可继续深造,攻读材料、化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生学历学位。


荣誉获奖


新能源专业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从大二开始进行激励选拔制,进科学研究室得到学院科研骨干教师一对一的科研指导,并让学生进入导师课题组进行科学技术技能培训;大三学生通过新能源专业综合实验,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紧密相连。期间多次获奖。另外,紧跟学科发展进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有意识地锻炼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树立学生们求知意识与不断学习的愿望,为将来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做好铺垫。